「元旦」一詞最早出現于《晉書》:「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,其實正朔元旦之春。」
元,謂「始」,凡數之始稱為「元」;
旦,謂「日」,《說文解字》認為「旦」是「從日見一上,一,地也」。「旦」是個象形字,表示太陽剛剛從地平線上升起,也就是早晨的意思。;
「元旦」意即「初始之日」。
元旦又稱「三元」,即歲之元、月之元、時之元。
中國歷史上的「元旦」是指正月初一,即現在的春節。
宋代吳自牧《夢粱錄》中對「元旦」作了解釋:「正月朔日,謂之元旦,俗呼為新年。」
顓頊開始農歷紀年,以正月為元,初一為旦。但此后的夏、商、周、秦、漢的元旦日期也并不一致。
據《史記》記載,「元旦」在夏代是正月初一,在商代是十二月初一,在周代是十一月初一,在秦代是十月初一。漢武帝時候恢復夏歷,仍以正月初一為元旦,這就是我們如今的「春節」。
元旦在不同朝代仍有不同的稱呼:先秦時期叫「元日」、「改歲」、「等等;兩漢時期則稱為「歲旦」、「正旦」;魏晉時期又叫做「元辰」、「元日」、「元首」、「歲朝」等;唐宋元明時期,稱為「元旦」、「元日」、「新正」等;而到了清朝,就一直叫「元旦」或「元日」了。
公元1911年,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的統治,建立了中華民國。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使用公歷,把農歷1月1日叫做「春節」,把公歷1月1日稱為「元旦」,卻沒有正式公布。
為了「行夏正,所以順農時,從西歷,所以便統計」,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歷(實際使用是1912年),并規定陽歷1月1日為「新年」,但并不稱為「元旦」。
1949年9月27日,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,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,也決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,即我們所說的陽歷。元旦,指西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。
為區別農歷和陽歷兩個新年,又鑒于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「立春」,恰在農歷新年的前后,因此便把農歷一月一日改稱為「春節」,陽歷1月1日定為新年的開始「元旦」,并列入法定假日,成為全國人民的節日。
元旦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,據說元旦節距今已經5000多年的歷史。如今元旦節已經是中國的法定節假日。
那麼,古人怎樣過元旦節呢?
北宋元旦放假七天允許民間公開賭博
《野客叢書》中說:「國家官私以冬至、元正(元團、寒食……為大節日,七日假。」北宋時期的「元旦」即現在的春節,當時國家的「假日辦」要發出通知,給「上班族」放假七天。
從元旦這天開始,政府準許百姓可以在三天中參與關撲游戲。所謂「關撲」,是一種帶有賭博性質的游戲,參與游戲的雙方約定好價格,用銅錢在瓦罐內或地上擲,根據錢的字幕的多少來判定輸贏,贏的人可折錢取走所撲的物品,輸的人要付錢。
關撲可以賭得很大,車馬、地宅、歌姬、舞女,都可以作為賭資。
「關撲」在當時的民間非常盛行。但只有像元旦這樣大的節日,官府才允許「關撲「開放,一般以食物、日常器具、果實、柴炭之類來賭。元旦之夜,有錢人家的女子或入場觀賭,或入店飲宴,《東京夢華錄》中說,這種事情「慣習成風,不相笑訝」。
北宋時期的元旦這天,京城的許多繁華街道上都要結彩棚,擺放帽子、梳子、珠翠、首飾、衣著、花朵、領抹、靴謝、玩具之類的商品,還有舞場歌館,車馬來往,絡繹不絕。同時,當時也有許多飲食習俗,比如,大部分家庭要吃素餅。
明朝就開始送賀年卡了
據有關史料記載,中國明朝天順年間,民間就已經出現了賀年卡。
在明朝時期,有人用二寸寬、三寸長的箋紙,在上面印制出美麗精巧的梅花圖案,并目工工整整地寫上姓名和地址。到了農歷正月初一,就拿著自己精心制作的賀年卡贈送給親朋好友,以恭賀新春之喜。
到了清朝康熙年間,有許多人喜歡用紅色的硬紙片來制作賀年卡,有些人為了更充分地表達自己對友誼和別種情愫的珍視和看重,還十分珍重地把賀年卡裝在古樸芬芳的精美錦盒里,然后懷著真誠的情感饋贈給要送的那個人,以此來表達心中的美好祝福和溫暖情愫。
怎麼樣?長知識了嘛,在這里祝大家元旦快樂!
嚴禁無授權轉載,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