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靈王二十一年,公元前305年,一位大將一聲令下,霎時間萬馬奔騰,飛矢如蝗。
箭雨鋪天蓋地,幾隊騎兵像尖刀一樣撕開了步兵方陣,所過之處,冰消瓦解。
這一年趙國依靠犀利的騎兵攻勢,第一次擊敗了宿敵中山國,這些騎兵有個統一的名字——趙邊騎。
趙國在此之前是個名副其實的「破鼓」,周邊的鄰居都想捶一捶,他的北方是燕國,東邊是游牧民族的地盤,西邊和秦、韓兩大國接壤。人家是雙線作戰,趙國這時是「三線作戰」,戰略壓力很大。
公元前318年,前307年,趙國接連被秦國和中山國擊敗,邊境不斷被游牧部落騷擾。武靈王痛定思痛,決心發展一支精銳騎兵力量。
當時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飾頗為中原人所不屑,他們頭戴羽毛,短衣窄袖,腳蹬皮靴。這在「寬衣博帶」的中原人看來土里土氣,還不大禮貌。
但是這位趙王卻從這些不太友好的鄰居身上找到了亮點,中原的服飾過于笨重,且無論步騎都身著重甲,這些裝備作戰不便,機動性差,在同少數民族作戰中「胡人」來去如風,而趙軍則疲于奔命。
趙王決定實行軍事改革,他自己帶頭模仿起了游牧民族,在宗室貴族和將領肥義、樓緩的帶領下,趙國的軍改順利進行。
這支騎兵裝備很「簡陋」,沒有盔甲,帶著短兵器和弓箭。
這套裝備看似脆弱,在當時軍隊普遍裝備重甲的背景下,這支部隊可以發揮弓箭的射程優勢和騎兵的機動性優勢,大膽穿插迂回。
這支部隊面對身披重甲的軍陣時,多采取使用弓箭遠程攻擊,近戰時快速突入,快速脫離的方式。
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騎兵也應是當時軍人中的佼佼者。當時還沒有發明腳蹬,騎射的難點在于:一是要用腿控制馬的方向,二是要人離開馬背。這兩點極難實現,尤其是在沒有腳蹬的情況下,人脫離馬鞍需要極大的腿部力量和核心力量。
要在當時簡陋的條件下實現騎射,必然需要特殊訓練的士兵,需要極強的靈活性和平衡性。
趙王訓練這些士兵的方式也有點游牧民族風情——圍獵。
精銳士兵,輕便靈活,來去如風,總結來講這支部隊是「快而精」,「少而精」。
實用主義是個好東西,歷史的規律是,變通帶來進步。
變通不僅體現在穿胡人衣服,練習騎射上,還體現在「不拘一格降人才」上。
比如齊國,招募市井游俠組成輕步兵。他們有為人賓客者,有做說客者,有當刺客者,魚龍混雜。我們今日或許斥之為「游手好閑」,但是在帶有點浪漫主義的先秦時期,這些人可以單獨視為一個頗有存在感的社會階層。
直到漢末魏晉時期,游俠至少都算是個中性詞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嚴禁無授權轉載,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