談起三國,我們能想到劉、關、張兄弟齊心,其利斷金,諸葛亮鞠躬盡瘁,死而后已,周瑜三尺青峰懷天下等等。三國歷史蕩氣回腸,無數英雄橫空出世,引無數后人為之瞻仰。
其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,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便是其一。情節波瀾起伏,讓人記憶深刻。但這僅僅是演義中的情節,并非正史,卻早已被許多人認為這是真相。
那麼,為何很多人愿意相信馬謖會被諸葛亮所殺呢?馬謖最終結局到底是怎樣的呢?
街亭位于現今的甘肅天水,這里山高谷深,地勢險要,進可攻漢中,退可守隴右,是漢中咽喉之地,歷來兵家必爭。
諸葛亮北化時期,劉備已病逝,蜀漢政權早不如劉備在世之時團結,趁老一輩將領還在之時,蜀漢尚有一戰之力,因而諸葛亮決定盡快北伐。
若想撕開北方據口,諸葛亮選擇靠蜀中較近且魏國兵力薄弱的隴右,而占據隴右,就必須守住街亭。只要守住街亭,就能為吞下隴右地區爭取更多的時間,以便展開據守進而繼續北伐。
可以理解為守住街亭算是「北伐加油站」,若在還未吞下隴右時被魏國占領街亭,便危及諸葛亮大軍后方,漢軍將會進退維谷,最終只得全線放棄。
正因首次北伐中,街亭之戰是重中之重,但由于馬謖的愚蠢自大導致的街亭迅速潰敗。
這其中也有諸葛亮用人不當之責,在這之前,他認為有魏延、高翔屯兵附近,有趙云、姜維吸引司馬懿火力。而馬謖身邊有謹慎小心的王平,定會讓街亭之戰無所疏漏。
但一切事與愿違。
公元228年,馬謖到達街亭后,不聽諸葛亮的命令,不依山傍水在山下據守城邑,而是私自遠離水源屯兵山上。
副將王平多番勸阻認為,深入敵境,若有失利,士卒必然喪氣。魏軍強大,應以防守為主要目的。若魏國在山下斷絕水糧,我軍心將亂,容易一敗涂地。
然馬謖剛愎自用認為守不如攻,據守山上,可俯沖包圍魏軍,若魏軍斷我糧草,我軍必破釜沉舟,殊死搏斗。
王平見勸說無果,無奈請纓自帶一千人馬據守山下。
果然等到張郃來到街亭,探察到馬謖背離水源屯兵山上的行為,大喜過望,即刻命令部下將山圍住,掐斷其水源、糧道,并縱火燒山。
然而蜀軍并不像馬謖所說,有背水一戰的決心,而是不戰自亂。張郃乘勢出擊一舉擊潰。
通過上述,這場戰事的敗績主要主將馬謖自大造成,因而此次蜀國北伐功敗垂成的情形才令人扼腕。
所以立即斬殺馬謖,無論為整頓軍紀,還是為應和讀者及情節發展都是十分合理的。這也是為何會很多人愿意相信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故事的重要原因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嚴禁無授權轉載,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