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
難道李世民只是一個政治斗爭中的成功篡位者嗎?從隋末唐初那動蕩年代到玄武門之變前后種種細節來看,似乎并非如此。
我們不禁要問,這個出生于權貴世家、卻歷經坎坷命運的男子,他的為人為王之道究竟為何?他又是如何從一個隱忍的弟弟,成長為開創盛世的明君的?
一、奮身搏殺,智救煬帝
公元615年前后,隋朝已是土崩瓦解。造成這一切的元兇,則是隋煬帝楊廣這個昏庸的暴君。他這個有史以來最為腐朽奢靡的皇帝,竟然大修宮殿數百座,其中又以大興土木的顯仁宮為最。這座占地兩百余頃的宏偉宮室耗資巨大,加之各路軍費開支,直接榨取百姓數千萬兩白銀。隋末民不聊生,農民蜂擁而起,四處是叛亂。
就在隋朝命運已定的前三年,也就是615年,隋煬帝在并州雁門被突厥大軍重重圍困。數十萬突厥鐵騎將他圍在山谷之中,死馬遍野,尸橫遍地。
此時的他,已經是窮途末路,山窮水盡。所幸屯衛大將軍云定興率軍來援。李世民這位李淵之子也參與其中,當時他才二十出頭,以一介小校服從云定興的調遣。
但李世民清醒地意識到,我軍面對的是敵眾我寡的處境。突厥的這些北方鐵騎步兵都是蠻勇之眾,即便我軍也都是草原出身的精銳,要數數的話,依然難敵突厥的數倍兵力。要是硬拼,無異于蛋碰石頭。
此時此刻,二十出頭的李世民選擇發揮他的軍事才能。他建議云定興采用詐敵的計策,利用夜色在沿路立起軍旗,擂鼓作勢,讓敵人產生我軍主力已到的錯覺。云定興聽后大喜過望,隨即下令按李世民的設想實行。最終,突厥軍中了計,誤以為唐軍援兵已至,只能在次日黎明時分撤兵散去,隋煬帝才得以脫離險境。
李世民在隋末就是這樣淬煉出頭角的。當然,後來的貞觀之治也是這樣,通過運籌帷幄之中、深明大義,逐步打造出來的。李世民的這次出謀劃策,無疑為日后他在政治舞台上大放異彩,建立自己的威信,奠定了基礎。
二、出謀劃策,助父建唐
李世民的祖上世代都是高官將相,父親李淵更是當時有頭有臉的隋朝重臣。在這樣的家世熏陶下成長起來,本應順理成章地繼承父業,官至三公。但這并不影響當時還很年輕的李世民廣結人脈,招賢納士。當時被唐高祖李淵重用的許多英明俊才,如長孫無忌、尉遲恭等,都被他收入麾下,甚至成為心腹。
到618年前后,隋朝土崩瓦解,農民起義如火如荼。李世民就建議父親李淵在隋朝即將滅亡之時起兵造反,乘時而起,奪取天下。當時正值政局動蕩,群雄逐鹿,李淵在兒子出色的謀劃之下,終于決定舉兵,在太原起兵討伐隋恭帝。
613年,李淵占領了都城長安,建立了唐朝,并在次年登基為帝,是為唐高祖。在整個奪取政權的斗爭過程中,李世民處處用心,時間與父親商議,每每提出精妙絕倫的計策,幫助李淵順利稱帝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嚴禁無授權轉載,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