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,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,提到秦朝,最離不開的一個人就是秦始皇嬴政。
嬴政一生雄才大略,被稱為「千古一帝」,功勞自不必說,但是他的殘暴奢靡也是一直被人詬病。
要想在這位君王底下建功立業,必須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。除了在戰場英勇殺敵、開疆拓土以外,在朝堂之上,面對帝王,面對同僚,更應該忠恪祗順,如履薄冰。
秦始皇手下有七大名將,幫助他平定六國、統一天下,王翦就列為之首。同時,王翦也與白起、廉頗、李牧一同被列為戰國四大名將。千字文中也有所記載,「起翦頗牧,用軍最精。宣威沙漠,馳譽丹青」。
要細說大將軍王翦是如何發家的,要從多方面去分析,可謂是天時、地利、人和,缺一不可。
第一是王翦個人自身的才能。王翦出身名門望族,有機會可以到秦王宮,陪伴君主,良好的家教和常人難以得到的機會,是王翦能夠獲得賞識的前提。
王翦小時候便展示出對于軍事的興趣,從多次他參與的戰役當中也能窺得一二,他也具有超高的軍事才能,不急于求成,穩扎穩打,這樣的作戰風格也助力他打下諸多勝仗。
再來就是秦王嬴政的賞識。即便再才華橫溢、才高八斗,得不到君主的重用,也只能落得個懷才不遇的下場。
秦始皇作為華夏大地上的第一位皇帝,雖然他本身存在諸多爭議,但是不可否認的是,王翦的成功,離不開這位「千古一帝」。
在秦王嬴政即位初時,年輕的君王便野心勃勃,他期盼能有人才為他所用,而王翦,這個年少就跟隨他的將領是絕對的人選。
王翦也不負眾望,為大秦帝國的建立立下赫赫戰功,在橫掃六國之時,除了最開始滅國的韓國之外,其余五國均是由王翦以及他的兒子王賁帶兵領戰。
像這樣立下汗馬功勞的大將軍,必然會遭到皇上忌憚,正所謂「飛鳥盡,良弓藏;狡兔死,走狗烹」,如何能夠全身而退、明哲保身,成了他苦思冥想的難題。此時他迎來了一個機會,那就是攻打楚國。
公元前225年,秦國兵強馬壯,已經連續滅掉韓、趙、魏三個國家,正是士氣正旺的時候,接下來就是攻打楚國。當時,楚國雖部分領土已經被秦國占據,但仍是僅次于秦國的第二大國,實力不容小覷。
對于秦楚之戰,朝堂之上有兩方聲音,一方是年輕將領李信,揚言二十萬軍隊就可攻下楚國,而作為經驗豐富的老將王翦,卻偏于保守,他提出六十萬軍隊才可。
王翦提出六十萬,不可謂老謀深算。一方面,楚國國力不容小覷,再加上楚國大將項楚領兵,要想攻下楚國,二十萬的兵馬是遠遠不夠的。
還有一方面,便是王翦早已想急流勇退,自己本就官拜大將軍,已是一人之下,萬人之上。若再在此次戰役中戰勝楚國,則不免引起秦王嬴政和諸位大臣的猜忌,輕則被貶,重則有性命之憂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嚴禁無授權轉載,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