秦朝統治15年、西漢統治210年、東漢統治195年、唐朝統治289年、宋朝統治319年、元朝統治98年、明朝統治276年、清朝統治296年,古代300年周期律一直循環,王朝的命數驚人的相似。
一個王朝的命數,就像是一部手機,嶄新開機時總會運行順暢,時間越久、系統迭代次數越多,就會問題越多,各種危機爆發,導致全面崩潰,不得不重新啟動。
所以,從古至今,每一代皇帝都在追求同一個夢想:怎麼才能保證統治延續、創造千秋大業?但都以失敗告終。為什麼?孔子早給出了答案:「夫君者舟也,人者水也。水可載舟,亦可覆舟」。
古代中國幾乎每一個王朝都宣稱要輕徭薄賦,減輕民眾負擔,但事實上,都是「口號喊得震天響,落實起來輕飄飄」,實際上都在變相征收,加重賦稅,結果就導致耕者無余糧、種地吃不飽。
為什麼口口聲聲宣稱的「輕徭薄賦」變沉重了?主要原因是「名義賦稅」只是狼身上的羊皮,羊皮下有著隱秘的「真實賦稅」。
據漢書《鹽鐵論》記載,當時農業的名義賦稅是三十稅一,也就是3.3%,但官府卻要按畝、按人頭定額征收,綜合計算下來,真實賦稅達到了40%多。相差之大,令人惶恐。
漢朝并非個例。「名義稅賦」的幌子并沒有讓政府滿足,歷朝歷代在征稅方面想盡了各種奇怪招法,只為在「輕徭薄賦」的外衣下,隱藏好真實的意圖。
比如康熙搞了個攤丁入畝改革,把全國總稅收固定了,不管百姓人口多少,人民富到什麼程度,就收這麼多錢。好像聽起來不錯,但結果仍然是收繳的稅多于規定數十倍。
各個朝代皆是如此,賦稅成了百姓最沉重的負擔。郡縣制下政府的汲取能力過度發達,賦稅很快就超過了社會的承受能力,沉重的賦稅導致大量的農民破產。
農民都破產了,還想他們擁護皇帝、擁護政府,顯然不可能。他們開始怨政府、罵官員、咒皇帝,希望換個主子改變現狀。
上文說皇帝和政府對農民橫征暴斂,為什麼呢?當然是因為政府的收入不夠花。皇帝花錢任性過度,政府供養人員過多,入不敷出,于是,就該割韭菜了,農民就是第一茬。
農民已經破產了,下一茬又該去收割誰呢?最肥的一茬,當然是商人。歷朝歷代收割商人的方法大同小異。
第一步是「買官賣爵」。皇帝用「詔令民得買爵即贖禁錮,免減罪」作為好處,明碼標價出售爵位。商人為了這些「免除兵役、免除勞役、免除徭役、免除罪責」的好處,紛紛出資。
皇帝和政府得到了巨額的財富,得以繼續維持統治,但各級財政大手大腳習慣了,這些錢根本不經花,很快就光了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嚴禁無授權轉載,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