雍正時期,朝中一片高壓,雖政績過人,但如果長時間這麼高壓下去,難保不會朝堂中出現怨言,所以到了乾隆帝時期,治理便相對松散。
也是這份松散,給了奸人機會。
後來孫嘉淦升任刑部尚書,又兼吏部尚書,官職升遷的同時也招來了同僚的嫉恨,尤其孫嘉淦不愛金錢,為人清正,不愿與奸人同流合污,在朝中得罪了不少人。
乾隆在位期間,一份稿件流傳開來,這份稿件是以孫嘉淦的名義流傳的,傳聞是孫嘉淦所寫,稿件內容樁樁件件都是對乾隆帝的斥責。
從南巡勞民傷財到用兵失誤,羅列了乾隆帝多種過錯。若是換做旁人,可能不會有人信為官者敢有這個膽子辱罵皇上,但如果是孫嘉淦的話,好像就說得通了。
畢竟孫嘉淦本身就是個敢于直言的臣子,常常當著皇帝的面說皇帝不愛聽的,寫封稿件申論皇帝的過錯,完全合理。
乾隆知道此事是莫須有,這位偽稿并非是孫嘉淦所寫,又不想在朝中掀起高壓,便打算將此事輕輕放下。
乾隆告誡諸臣子,「若是孫嘉淦真有要諫言的事,為何不寫在奏折里,卻要寫在這麼密奏中,就算是寫在密奏中,他又何必泄露給眾人,招致眾人對其的怒火。這明明就是有人嫉恨,想要排擠孫嘉淦。」
乾隆慧眼識珠,也沒打算深究此事,可讓乾隆沒想到的是,自己將這件事放下,仍有人不死心將這件事鬧大,再次將這封稿件擺到了他的案頭。
再一不再二,這一回乾隆勃然大怒,下令徹查,誓要將這偽造書稿之人找出來。
孫嘉淦偽稿案牽扯了朝中諸多臣子,也因為乾隆這回的震怒,牽連了很多人,導致冤假錯案的產生,但最終這份偽稿究竟是誰偽造的,仍然未能查出來。
孫嘉淦對此也無能為力,本就是他人要陷害他,當然乾隆帝如此聲勢浩大也確實勞民傷財,孫嘉淦只能盡自己最大可能盡好刑部尚書的職責,避免冤假錯案的產生。
這次的偽稿案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,但從側面也能看出乾隆帝對孫嘉淦的信任,以及對他品行的信任,認定這是有人在陷害他。
身為臣子能夠得到圣上的信任,自然是一件十分值得慶幸的事情。經此一事,孫嘉淦不改本心,不貪戀錢財,不守舊,踏踏實實為百姓做事。
兢兢業業為官四十年,他也終于到了該告老還鄉的時候,但回鄉一事,卻讓孫嘉淦犯了難。
人總是要點面子的,尤其像孫嘉淦這種在外為官之人,一直都是左鄰右舍稱贊的對象,認為他入朝為官是光宗耀祖了。
可孫嘉淦在位不曾有過一絲一毫的貪污,平時過得也挺清苦,手頭也沒攢下幾個錢。
旁人回鄉都是聲勢浩大地回去,他若是以這樣一副清苦的樣子回去,會遭人非議,說他過的不怎麼樣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嚴禁無授權轉載,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