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代馮贄所著的《云仙雜記》中,有著這樣的一段記載:史鳳,宣城妓也。待客以等差……下列不相見,以閉門羹待之。
意思就是說在宣城有一個名為史鳳的名妓,為了拒絕部分客人,便在門口擺上一道羹湯,名為「閉門羹」,客人們見此羹湯,便可知道史鳳拒絕接客,這個典故就是「閉門羹」的出處。
一般來說,藝妓是否接客,是不受她自己掌控的,而是由老鴇說了算,為何史鳳能夠掌控自己是否接客?
而她又是如何想出使用羹湯來表達自己的意思?羹湯又為何能夠代表拒絕之意?這背后的答案就說來話長了。
在唐朝的宣城,有一位名為史鳳的藝伎成了「社會頂流」,只因她不僅生得一幅沈魚落雁之相,還精通彈奏琴瑟琵琶,又能歌善舞,身姿婀娜,不少文人雅士和達官顯貴都紛紛前來,只為一睹芳顏。
得益于史鳳的走紅,老鴇的生意也異常火爆,賺了個盆滿缽滿,但此時的史鳳,卻被這突如其來的流量壓垮了身體。
由于慕名前來的客人實在太多,史鳳只得從白天演藝到夜晚,一天幾乎沒有任何休息的時間,盡管她也向老鴇訴苦,但是老鴇為了錢,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她。
最重要的是,因為名聲太過響亮,以至于前來的客人參差不齊,什麼人都有,其中雖然不乏文人雅士之流的翩翩公子,但也少不了一些地痞流氓,甚至是無賴惡霸。
這樣一來,史鳳不僅要耗費精力專心演藝,還要兼顧自己不受客人的侵擾,日子久了讓她身心俱疲,便想著改變一下。
她向老鴇說明了自己的想法,希望能夠只接待優雅之士,這樣既可以確保她自身的安全,也可以營造一個良好和諧的營業環境。
但還是那句話,老鴇掉進了錢眼里,沒等史鳳說完便打斷了她,她只得悻悻而歸,直到數天后幾名地痞無賴因為遲遲無法見到史鳳而大鬧一場,才使得老鴇不得不采納了史鳳的建議。
如此一來,史鳳終于能夠安心演藝,但是那些被拒絕的客人和一些公子哥,因為無緣相見而心生嫉恨,開始四處傳播謠言。
面對種種流言蜚語,雖然史鳳很想澄清,但是身微言輕,沒有幾個人會相信她的一面之詞,為了解決這個問題,史鳳想出了一個妙計,不僅化解了矛盾,還為后世留下了一個成語。
史鳳想出的這個辦法,便是針對那些被拒絕的客人們,為他們提供一碗羹湯,這背后的意思是:我雖然無法接待你,但是也給你一碗羹湯,也算沒有空手而歸。
此后,凡是被史鳳拒絕接待的客人,都會在門前看到一碗羹湯,起初他們還不知這是何意,時間久了也就得知了其中的用意,雖然還是被拒絕,但是這與之前的拒絕并不相同。
首先,被拒絕的人之所以會散播謠言,主要是因為他們認為自己遭到了歧視,從而心生嫉恨,可現在不同了,盡管還是拒絕,但起碼會提供一碗羹湯,不會讓客人掃興而歸,得到一些尊重。
如此一來,大部分人就會轉而認同被拒絕是自己的問題,從而減少了謠言的產生。
其次前文提到過,被拒絕的客人中除了行為不端的公子哥外,還有一些地痞流氓,這些人往往都是底層人士,過著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生活,有錢了就來找個樂子,沒錢了就餓肚子。
這時候一碗羹湯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,就算他們被拒絕,也可以得到一碗羹湯,而且羹湯不是只有湯水,還有鴨肉等,對于這些人來說就已經是一頓不錯的伙食了。
免費吃了人家一頓飯,就算見不到史鳳,他們也不好意思再去詆毀,傳播謠言,而且這種「善舉」也會傳播開來,自然也就挽回了史鳳的名聲。
這道羹湯後來有了一個名字,因為它被擺在史鳳關閉的房門之外,便得名「閉門羹」,久而久之就成為了主人拒絕客人的代名詞。
話說回來,為什麼羹湯會包含拒絕的意思?這其實與羹湯自身有關。
在唐朝時期,羹湯一般是一種用料簡單、便于制作的湯,所使用的食材基本都是一些豆腐、菜葉、鴨肉等可以輕易獲取且廉價的物品。
這種羹湯主要是一些貧苦人家為了生存下去而選擇的主食,因為它的廉價和用料,稍有條件的家庭,在接待客人時,都不會選擇羹湯。
如果使用羹湯接待客人,就代表著主人對客人的一種輕視,而客人也會從中領悟到主人的態度,逐漸地羹湯就演變成包含拒絕、恕不接待之意的一道菜。
所以史鳳才會使用羹湯來表達自己的心意,而那些被拒絕的人并不會感到被輕視,因為收下羹湯的基本都是一些無以為生的人,這羹湯本就是他們平日里的主食,那些公子哥又看不上,也就不會產生一系列的問題。
史鳳在發明閉門羹后,上門的客人不僅沒有減少,反而越來越多,逐漸地形成了一股「只為閉門羹而來」的風氣,而隨著這些人的傳播,閉門羹也逐漸聲名遠播,成為一道聞名十里八鄉的名菜。
後來,閉門羹經過了一些改進,成為了安徽地區的一張名片,如今更是成為了一道傳統名菜,不知如果史鳳看到了這一幕,會作何感想?
在歷史上,像「閉門羹」這樣偶然形成的現代名詞還有很多,比如「吃醋」就源自于李世民和房玄齡之間的一段故事。
這些故事在當時可能一笑了之,但是卻在不經意間,為后世留下了一個「梗」,正應了那句「無心插柳柳成蔭」。
嚴禁無授權轉載,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