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清官」在中國文化中是一個獨具特色的概念。自古以來,百姓渴望剛直不阿、不慕名利的「青天大老爺」來維護一個公平安定的社會。
但這些清官在仕途生涯中也經常遭到同僚的嫉恨與打壓。
明朝的海瑞是一個例外,他的同僚對他十分畏懼,以至于不僅不敢打壓排擠他,還聯合起來出錢出力,幫助他步步高升。
海瑞到底有什麼魔力,讓他的同僚們反而出錢幫他升官呢?
海瑞人生前期的仕途十分坎坷,三十幾歲才中舉,之后一直沒有通過會試。于是,四十歲那年,登第無望的他決定放棄科舉。
在明代,想做高官施展抱負,就必須參加會試,考中進士。舉人如果考不上進士,做官就難上加難,即便被成功選官,也只能進入各地基層的學宮,身份極其低微。
當然,海瑞運氣還算不錯,嘉靖三十四年(1555年),他被廣東的地方官任命為福建南平縣的一名教諭。
這個職位相當于八品級別,是正宗的芝麻官,職責是管理當地學宮的秀才。在真正的地方官面前,可謂是人微言輕,沒什麼存在感。
不過,明初祖制對教師十分尊重,規定他們不必跪拜品階更高的地方官。但到了中晚期,教諭們因為利益勾結或趨炎附勢的心理,也對蒞臨巡視的高官行跪拜禮。
有一次,一位御史來學宮視察,海瑞身邊兩個助手紛紛跪倒,海瑞卻僅長揖行禮,并說:「台謁當以屬禮,此堂,師長教士地,不當屈。」明確表明自己雖然官階低,卻有著師長身份,理當免去跪拜。
據說那位御史看到站立的海瑞和跪在兩側的助手,哭笑不得地說他們三人像一個「山」字型的筆架。于是海瑞在明代官場名聲鵲起,人稱「海筆架」。
海瑞剛直不阿的性格,很容易得罪上司,所以同僚不愿意和他一起得罪人。無奈此人又沒有任何污點可以利用,大家便商量了一下:既然無法排擠他,就保舉他升官,讓他去別的地方。
就這樣,海瑞走上了新的仕途之路,成為淳安縣知縣。
升任淳安縣縣令后,海瑞一如既往地清廉無私。他下令恢復朱元璋時代的官員待遇,減少了律法沒有規定的額外優待,也就是灰色收入。
明朝的文官工資極低,一個官員家庭也就是剛夠吃飯的水平,這就導致很多官員通過貪污受賄來提高營收。
面對這種狀況,海瑞卻與眾不同,耐得住清貧。他以身作則,一家人節衣縮食,只有母親過壽時才買了二斤肉。此外,他在宅院種菜,自給自足。
有一次,東南抗倭名將胡宗憲的兒子路過淳安。胡公子平時生活奢侈鋪張,為人傲慢,以為這次也會像往常一樣,被當地盛情款待,阿諛奉承。
沒想到,這次得到的只是遵循規定的招待。胡公子覺得自己受了冷落,不由大怒,把負責接待的驛吏倒吊在了房梁上。
海瑞得知后,十分淡定:「聽說胡總督向來節儉,這個所謂胡公子如此奢靡,肯定是假冒的。」隨即命人把胡公子押往胡宗憲處,并寫信給胡宗憲,稱自己遇到了一個假冒的胡公子,已經押送給他了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嚴禁無授權轉載,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