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國西南貴州省境內,有一個知名旅游城市安順。安順不僅有「中國瀑鄉」和「蠟染鄉」之稱,他的屯堡文化也是非常有名。
據稱在安順境內山區中曾隱居過20多萬「明朝遺民」,閉山自守600年,至今還保留著明代江南地區的生活習俗。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,叫「屯堡人」。
明朝初期軍隊駐守實行衛所制度。為減輕國家財政負擔和軍糧轉運消耗,軍隊在駐守邊疆同時亦兵亦農,實行就地屯田,保障糧食自給自足。
這些邊地駐軍及家屬建起用于居住的堡壘,稱為屯堡。貴州安順境內至今還保存許多屯堡。
安順屯堡形成的歷史,還要追溯到公元1371年(明洪武四年)朱元璋派遣大將湯和統兵南征貴州,徹底摧毀元朝在西南殘余統治。
戰爭持續打了十年多,直到後來動用三十萬大軍平定了西南動亂,并在安順等地設立衛所和屯堡。
為了西南地區的長治久安,加強漢族與西南各少數民族的融合,朱元璋除設置衛所外,還從內地大量遷來漢族百姓來西南地區屯田。
當地駐軍三成人數駐扎城市,七成軍隊匯合遷來的漢族百姓生活在屯堡,進行開荒屯墾。
根據相關史料記載,參加屯田的軍民每人可領田地14至24畝不等。後來明朝廷又從江南及湖廣等地征調農民、工匠和商賈等來到貴州,使漢族人口大大超過了當地各少數民族人口。
這些遷來的漢人聚族而居,接屯連堡,形成一體,為開發和穩固西南邊防做出了巨大貢獻。
清軍南侵后,屯堡軍民匯同反清勢力,與清軍進行不屈不撓的抗爭,最后不得不隱居到高山深谷中。
他們緬懷故國,數百年保持著明人服飾和明人習俗,經過六百多年的世代承襲,形成了當今具有明代特色的「屯堡文化」。
如今我們來到貴州安順,不僅可以看到有明代江南特色的村落、服飾,還有多種明代時期漢族生活習俗和禮儀等,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屯堡花燈和屯堡地戲。
在屯堡花燈中,有花燈歌舞和燈夾戲。每逢年節,屯堡居民們張燈結彩,表演各種游花燈、開財門的節目,明顯帶有明代皖江及江南燈會特點。
而屯堡地戲,唱腔古樸高亢,仍保留了江西弋陽古腔遺風。由于六百年隱居生活,使屯堡地戲很少受外界影響,原汁原味保留了明代江南戲曲的韻味,被譽為「中國戲劇活化石」。
屯堡人的服飾與貴州原住民族完全不同。比如屯堡里不少女性平時穿的是寬袍窄袖 「鳳陽漢裝」;下田耕種時就穿著明代南直隸地區的農婦服飾。
她們在未婚時梳長辮,結婚后就挽起發髻,這是典型明代女性服飾特征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嚴禁無授權轉載,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