貴州深山發現20萬明朝遺民,低調隱居600年,只因朱元璋一個命令


在中國西南貴州省境內,有一個知名旅游城市安順。安順不僅有「中國瀑鄉」和「蠟染鄉」之稱,他的屯堡文化也是非常有名。

據稱在安順境內山區中曾隱居過20多萬「明朝遺民」,閉山自守600年,至今還保留著明代江南地區的生活習俗。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,叫「屯堡人」。

ADVERTISEMENT

六百載風雨屯堡人

明朝初期軍隊駐守實行衛所制度。為減輕國家財政負擔和軍糧轉運消耗,軍隊在駐守邊疆同時亦兵亦農,實行就地屯田,保障糧食自給自足。

這些邊地駐軍及家屬建起用于居住的堡壘,稱為屯堡。貴州安順境內至今還保存許多屯堡。

安順屯堡形成的歷史,還要追溯到公元1371年(明洪武四年)朱元璋派遣大將湯和統兵南征貴州,徹底摧毀元朝在西南殘余統治。

戰爭持續打了十年多,直到後來動用三十萬大軍平定了西南動亂,并在安順等地設立衛所和屯堡。

為了西南地區的長治久安,加強漢族與西南各少數民族的融合,朱元璋除設置衛所外,還從內地大量遷來漢族百姓來西南地區屯田。

ADVERTISEMENT

當地駐軍三成人數駐扎城市,七成軍隊匯合遷來的漢族百姓生活在屯堡,進行開荒屯墾。

根據相關史料記載,參加屯田的軍民每人可領田地14至24畝不等。後來明朝廷又從江南及湖廣等地征調農民、工匠和商賈等來到貴州,使漢族人口大大超過了當地各少數民族人口。

這些遷來的漢人聚族而居,接屯連堡,形成一體,為開發和穩固西南邊防做出了巨大貢獻。
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
嚴禁無授權轉載,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。

ADVERTISEMENT
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

往下滑看更多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