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益州牧」劉璋到底做錯了什麼?為何他麾下的心腹謀士皆棄他而去


前言

親愛的讀者,您是否想過,當年蜀漢名將諸葛亮為何三次北伐均告失敗,最終無功而返呢?中原的百姓是否真的渴望漢室復興呢?其實真正的原因,或許就藏匿在陳倉一戰的背后......

ADVERTISEMENT

一、魏蜀對峙,誓言北伐

公元228年,三國鼎立的格局已延續許久。在中原,曹魏王朝盤踞北方,掌控著廣袤的疆土;蜀漢據險固守,有志復興漢室;東吳則穩坐江東。魏主曹叡野心勃勃,志在一統天下;蜀主劉禪鮮有作為,全權交予丞相諸葛亮;東吳主孫權則步步為營,左右逢源。

這一年,在成都閬中,蜀漢丞相諸葛亮正策馬巡視軍營,心中所想卻是北伐中原。他這位常胸懷大志的謀主,多年來一直未曾死心,誓要為漢室光復故土。此次北伐的預謀,他已醞釀已久。

「先帝創業未半而崩,今天下三分,豺狼當道,我輩怎能再坐視不管!此番北伐,我們必將打敗曹魏,復興漢室!」諸葛亮勒馬高呼,語氣中滿是信心與決心。

ADVERTISEMENT

諸葛亮心中一直對漢室的使命感極強,他深知自己肩負著為先帝劉備復國的重任,是整個蜀漢的脊梁,必須為百姓撥開烏云見明月。

當晚,諸葛亮坐在賬內,開始準備第二日的軍事會議。他一邊品茶,一邊盤算著北伐的路線、糧餉的儲備等麻煩問題。這時,趙云、龐統等謀臣先后走進賬內。諸葛亮抬頭遠眺,天邊的闌珊星光下,軍營內各處燈火輝煌,步兵騎兵有條不紊整隊待命。

「主公,隨從大軍已整裝待發,可以隨時出征北伐!」趙云言語中透出無比的信心與豪氣。
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
嚴禁無授權轉載,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。

ADVERTISEMENT
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

往下滑看更多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