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所謂「文無第一,武無第二」,如果給《三國演義》中的武將排名,那麼呂布當之無愧名列第一。可是一旦要給三國謀士進行排名,那就眾說紛紜,很難統一意見了。
拿曹魏舉例,有英年早逝的郭嘉,有老謀深算的司馬懿,還有有著毒士之稱的賈詡。孫吳同樣有江東四杰,周瑜、魯肅、呂蒙和陸遜。蜀漢除了臥龍鳳雛外,還有姜維。
這些人雖然生活在同一時代,能夠交手的機會并不多。唯一可以肯定的是,其中存在著與諸葛亮不相上下,甚至略技高一籌的謀士。
曹魏就有這樣一個人,他的才能并不亞于諸葛亮,甚至在世的時候起到了決定三國走向的作用,他若不死,想來三足鼎立的局面不一定能出現,曹操也不敢輕易稱王。此人是誰呢?
兩漢有了謀圣張良和兵仙韓信這兩個天花板,后世謀士只能望其項背,或是以兩人為標桿。故而許多謀士的計策,都在這兩位先行者的「教科書」范圍內。
以荀彧、荀攸叔侄二人舉例,曹操稱其有「王佐之才」,又稱其為「吾之子房(張良的字)」,可見兩人的能力之強。
然而不論是荀彧提出的「挾天子以令諸侯」,還是針對劉備和呂布提出的「驅虎吞狼」的離間計,都沒有超出一線謀士的思維定式。也就是說,兩人看到了先機,只是這種先機只要是一流謀士都能看到。
例如袁紹集團的謀士沮授,同樣也在漢獻帝蒙難時提出過「挾天子」的計劃。足以說明「英雄所見略同」,也從側面論證了這個建議并非奇謀。
然而有這樣一個人,生來劍走偏鋒、與眾不同,他似乎不會被條條框框所約束,是獨立于謀士體系之外的天生鬼才。他就是曹操集團前中期第一功臣——郭嘉。
郭嘉和二荀一樣,在曹操創業階段就加入其中,不管曹操做什麼事,都會詢問郭嘉的意見。當曹操的父親被徐州陶謙的部下謀財害命后,憤怒地曹操當即揮兵進攻。
這個時候郭嘉冒著被責罵的風險也要告訴曹操此行的風險和收益,許多謀士都在討論此舉是否仁義,偏偏郭嘉在表示這種方式欠妥的同時,認為如果放下仁義,以復仇名義拿下徐州有利于曹操集團的未來發展。
可見郭嘉并非一個固守成規的謀士,他不會過于被道德所約束,一切都以集團利益作為出發點。故而郭嘉更像一個賭徒,一個深諳人性的大師。
劉備被呂布擊敗后投靠曹操,當時曹操并沒有對劉備有很大的敵意,甚至愿意帶著劉備面見皇帝。這個時候,很多謀士都在勸說劉備很危險,將來肯定是潛在的大敵,最好提前下手。
唯獨郭嘉不這麼認為,他說劉備的名聲已遍布天下,殺了劉備會讓天下有識之士望而卻步,反而得不償失。曹操接納了郭嘉的意見,將劉備留在了身邊。
後來劉備以追擊僭越稱帝的袁術,說服曹操派自己前往討伐,不僅帶走曹操的兵馬,還斬殺了曹操的部下,甚至與漢獻帝衣帶詔合謀,準備鏟除曹操。
郭嘉聞言大吃一驚,搖頭頓足道:「我讓明公留下劉備,一方面展示出明公的求賢若渴,另一方面也能制約、控制劉備,就算是不殺,也不能將其放走啊,此舉與放虎歸山何異?」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嚴禁無授權轉載,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