狄仁杰的內史不過是個三品官,卻令文武百官都懼怕,是何原因?


前言

隋唐盛世,英俊才華的王公貴族,美麗嫻淑的佳人,似乎更讓后人津津樂道。然而治世之能,興國之材,才是國家百年基業的堅實根基。在這數百年來治益唐室,功勛卓著的宰輔之中,狄仁杰這個名字是無人不知、無人不曉的。

一個不起眼的三品官,卻能讓滿朝文武都為他側目。一向剛正執法的他,為何招來這許多懼怕與敬畏?他又是怎樣憑一己之力扭轉乾坤,令唐室重新煥發生機的呢?

ADVERTISEMENT

一,三品之官,九卿之首

在唐朝這森嚴等級分明的官場上,品級代表著一切。一品宰輔至尊無上,二品也是令眾臣側目的頂級權貴。而區區一個三品官,似乎不足掛齒。然而,稍稍揭開這層表面,便會發現朝堂的運行遠比人們想象的更為復雜。

這一切的源頭,要從隋朝說起。隋文帝楊堅將全國劃分為三省六部制,省以下設十二監察御史,以監察各部門運作。為加強中央集權,隋朝設立內史省,以皇帝直接管理。內史省長官地位崇高,僅次于宰相,且掌握監察百官的權力。一個擁有皇帝信任的內史,權力可想而知。

到了唐太宗時期,內史省長官一職被廢除。取而代之,設立尚書省,以左、右仆射為其長官,與同中書門下的宰相共同掌理朝政,形成兩省六部與三師(太子少師、貞觀政事堂、弘文館)并行的體制。

ADVERTISEMENT

然而,隨著君主專制體制的逐步確立,皇權日益加強,三師被逐漸廢黜,群相制也失去實權,慢慢被邊緣化。唐高宗時,宰相之職名存實亡,朝廷大權旁落于宦官和皇帝寵愛的佞臣手中。在此背景下,真正主政的變成了手握監察權力的刑部尚書。
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
嚴禁無授權轉載,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。

ADVERTISEMENT
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

往下滑看更多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