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05年,時任吏部侍郎的劉墉,下旨后照樣與同僚們詩酒應和,談笑風生。酒已半酣方覺盡興,隨侍將他扶回寓所后,他不但沒有就寢,反而嚴正衣冠,安然端坐。
下人以為大人醉酒糊涂,端解酒湯給他勸其歇息,劉墉閉目含笑,呼而不答,良久方發覺他已溘然長逝,時年85歲。嘉慶皇帝聞奏,想起劉墉的半師之誼,不勝嗟嘆。
清廷念及劉氏家族世代為官,劉墉科舉出身,為官清正廉潔,家無余財,也算廉吏,再加上在尚書房服侍多年,于皇子有教誨之功,特追贈其為太子太保,謚號「文清」
劉墉,祖籍山東諸城,是清朝有名的才子,他不但在文學、史學上面造詣頗深,而且書畫雙絕,棋藝精湛。而他之所以能夠雙朝為官,屹立不倒,與他的父親關系匪淺。
他的父親劉統勛,是乾隆時軍機處的第一人,因其為官敢于直諫,忠誠勤勉、德才兼備而得到乾隆皇帝的賞識,成為軍機處第一人。
他擅長筑堤治水、河道疏通,半生為國奔波,不辭勞苦。乾隆稱:「劉統勛,方不愧真宰相!」而他才華橫溢,書法疏闊清勁,有著作《劉文正公集》,流傳后世。
而劉墉,作為劉統勛的長子,生活在書香官宦世家,自幼就接受優秀的教育,劉統勛的言傳身教,讓劉墉養成了敏而好學,沉穩持重的性格,曾被乾隆皇帝笑贊「頗類乃父」
劉墉極好學,長年伏案苦讀,筆耕不輟,導致背部微屈,站立時挺不太直,年歲增長后更甚。嘉慶皇帝經常戲稱劉墉為「劉駝子」,也是民間所傳「宰相劉羅鍋」的由來。
劉墉雖然好學多才,但劉統勛出于對兒子的保護和對自己官聲的考慮,卻沒有讓其早早參加科舉。直至劉墉32歲時,已經成家立業,心性成熟,方才科考,果然中第。
乾隆出于愛才之心,選劉墉入翰林院庶吉士,次年又任命他為廣東鄉試的正考官,希望他能夠為國選士,一展才華。而劉墉果然沒有辜負皇帝的期望。
劉墉入仕早期,基本都在學政這類工作崗位上努力工作,他不但客觀公正的為國選才,而且對于各地各級科考的童生、秀才、舉子等讀書人的教育管理也非常嚴格。
對于一些下層學政官吏貪墨瀆職等不正之風,他不但深惡痛絕,且鐵面無私,進行嚴厲懲處。還上書皇帝提出多條建議,更好的對學政各級進行考核與管理。
乾隆對這個沉穩的青年人非常贊賞,不但批準了他的建議,還對他勤勉無私的工作態度給予極大的肯定,還特意做詩來贊揚他。為了更好的鍛煉他,派他去冀寧做了道台。
道台于現代而言,相當于一市之長。而劉墉也沒有辜負乾隆皇帝的信任,兢兢業業、清正廉潔,嚴懲貪惡、修路筑橋,興修水利,他任道台期間,為冀寧做了很多實事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嚴禁無授權轉載,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。